○ 陳運平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發展新質生產力,反復強調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因地制宜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各地要堅持從實際出發,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類指導”“要根據本地的資源稟賦、產業基礎、科研條件等,有選擇地推動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發展”……這些重要論述為立足國情更好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指明了方向。
發展新質生產力是一項長期任務、系統工程,需要科學謀劃、統籌兼顧。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論斷,要求在深刻把握新質生產力的內涵、意義與發展要求的基礎上,結合各地客觀實際、尊重區域發展規律,扎扎實實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因地制宜”這一科學方法,將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與中國式現代化生動實踐經驗相結合,深化了對生產力發展動力機制和演進規律的認識。
先看國際,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新一輪科技革命與大國博弈加劇態勢相互交織。新質生產力由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而催生,成為一個國家增強國際競爭力的主要源泉。再看國內,我國經濟發展正處于新舊動能平穩接續轉換的關鍵階段,實現高質量發展迫切需要新的生產力理論來指導,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和生產力發展路徑,特別是要把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擺在更加突出的戰略位置。
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是適應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的現實要求。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推動高質量發展面臨的突出問題依然是發展不平衡不充分。這個不平衡不充分,既體現為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又體現為不同地區發展基礎、資源稟賦存在差異。必須深刻把握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立足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實際,用好“因地制宜”這一科學方法。遵循生產力發展的空間分異規律,各地按自身產業基礎與科技水平探索發展新質生產力的路徑,能夠更充分挖掘自身發展潛力,進而推動城鄉區域整體發展水平提升,逐步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也能實現現階段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目標。
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實踐。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必須與生產力發展要求相適應。發展新質生產力,本質上要求生產關系進行適應性調整與變革,形成與之相適應的新型生產關系,這需要通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來實現。強調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就是要求各地立足自身發展基礎、排查薄弱環節、梳理堵點卡點、采取有效措施,將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過程與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過程結合起來,形成健全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體制機制的合力,進一步塑造發展動能、激發經濟活力。
深刻理解理論基礎
新質生產力是習近平經濟思想的重要理論成果,標志著我們黨對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認識的重大突破和創新。必須充分認識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內涵意蘊,深刻理解其理論基礎。
一是體現辯證唯物主義基本要求。辯證唯物主義認為,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強調的是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即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點,同一事物在不同發展階段和不同條件下的矛盾也各有特點。在發展新質生產力過程中,不同地區的地理環境、產業基礎、資源稟賦等存在差異,一個地區在經濟發展的不同階段,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側重點也不同,這些差異共同構成了矛盾的特殊性。各地需具體分析和研究相關產業結構、市場需求、技術水平,發揮自身特色和優勢,解決發展面臨的瓶頸和問題。
二是體現實事求是思想路線。實事求是,是中國共產黨人以中國化的語言對馬克思主義的根本觀點的高度概括,是中國共產黨人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因地制宜”體現出實事求是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體現了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方法論要求。在發展新質生產力過程中,不能“一刀切”,不能搞“運動式”蠻干,必須立足各地的自然資源、產業基礎、科研條件、生態承載力等客觀實際發展新質生產力。不僅強調發展的特殊性、自主性和自立性,也強調發展的協調性、平衡性和靈活性,這是實事求是思想路線在新質生產力領域的直接應用。
三是體現經濟學比較優勢理論。比較優勢理論認為,各國各地區應根據自身的資源稟賦差異,生產并出口具有比較優勢的產品和服務,進口具有比較劣勢的產品和服務,從而實現貿易利益的最大化和資源的有效配置。如擁有豐富礦產資源的地區,在發展新能源、新材料等新興產業方面具有潛在優勢,可以通過技術創新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在發展新質生產力過程中,各地生產要素比較優勢的內容從勞動力、土地、自然資源等傳統要素拓展至新質要素,而“因地制宜”是比較優勢理論在發展新質生產力過程中的延伸,通過識別區域傳統優勢與新質要素的結合點,向以新質要素為中心的優化組合躍升。
四是體現區域協調發展理論。區域協調發展理論強調區域之間以及區域內部的和諧、均衡發展,如區域間的產業互補、資源合理分配、基礎設施共享等。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就是在把握區域協調發展理論基礎上,將國土空間視為一個有機整體,推動各區域根據自身功能定位和比較優勢進行科學謀劃、精準施策。在發展新質生產力過程中,各地需將自身的發展置于區域協調發展的大格局中,充分發揮本地資源優勢,與周邊地區實現產業對接和資源共享,形成優勢互補、協同共進的發展態勢。通過加強區域間的合作與交流,促進創新要素的優化配置和高效利用。
充分把握實踐基礎
我國幅員遼闊,各地區產業發展的實際情況千差萬別,同樣的發展模式難以奏效。只有充分認識并尊重這些差異,根據各地的獨特條件謀劃發展策略,明確各地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實踐要求,才能釋放發展潛力,實現經濟社會高質量、可持續發展。
區域間要素稟賦存在差異。要素稟賦是區域經濟發展的“先天基礎”。自然資源、人力資本、技術儲備、資本供給等維度的差異性,直接決定了不同區域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比較優勢。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本質上是要通過精準匹配區域要素稟賦特征,找到要素重組、技術創新落地、產業轉型升級的最優路徑。例如,自然資源豐富的地區可從資源型產業起步,向資源深加工和循環利用方向發展;勞動力資源豐富的地區可推動勞動密集型產業轉型升級,逐漸向技能密集型產業發展。因此,從各地資源要素稟賦出發合理選擇未來的產業發展方向,是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現實選擇。
區域間產業發展基礎存在差異。在產業發展規模上,產業規模較大的地區往往擁有較為成熟的產業鏈、供應鏈和市場,這種規模優勢能為新質生產力發展提供廣闊市場空間和豐富產業資源。以新能源汽車為例,大型汽車產業集群更有條件實現電池技術創新、自動駕駛系統研發等,為企業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良好環境。在產業技術水平上,高新技術產業聚集區的企業和科研機構更容易積累先進技術、擁有活躍的科技創新能力,更有條件基于高起點實現突破,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在產業配套能力上,完善的產業配套能力可以大大縮短產品的研發周期,降低生產成本,能夠加速新質生產力的形成和發展。
區域間發展功能定位存在差異。不同區域的功能定位不同,根據國土空間規劃、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國家戰略需求等形成不同的發展方向。具體來說,就是明確各區域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為區域發展確定“戰略坐標”。經濟發達的沿海地區是對外開放前沿和高端產業集聚地,其產業選擇會傾向于高新技術產業、現代服務業和海洋經濟等領域,可重點發展電子信息、生物醫藥、新能源等產業。對內陸地區來說,根據功能定位以及資源和交通條件,可考慮發展特色制造業、資源深加工產業或現代物流業等。雖然目標都指向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但是條件不同,發展的過程和平臺也不同。必須將發展新質生產力與區域功能定位深度結合,才能避免同質化競爭和資源錯配,真正實現因地制宜,形成各揚其長、優勢互補的良好局面。
(原載《經濟日報》2025年9月10日第10版)
編輯:但堂丹
上一篇: 
   推動咸寧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
下一篇: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宣傳闡釋】深化發展新質生產力的規律性認識
 
                   近年來,崇陽縣依托幕阜山綠色產業帶資源和鄉村資源,整體打造特色鄉村旅游公園,已建成天城茅井養生小鎮、銅鐘野櫻花天堂小...
同時,張娟文代表認為,鄉村有了產業支持,農民就業就有了方向, “三農”發展終極目標,就是要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農民...
 
                   第四產業未來已來,愿《第四產業》揚起一面思想的風帆,帶我們一起駛向數據業的星辰大海。
 
                   市領導楊良鋒、吳剛、吳曉波、李麗、熊享濤,咸寧高新區黨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夏福卿出席會議。
 
                   俯瞰咸寧大地,產業發展熱潮涌動。
 
                   咸寧網訊記者姜明助報道:11月9日,全市產業發展專題會議召開。市發改委、市經信局等單位主要負責同志參加會議。
杜軍華代表說,要持續加大數字化轉型和技術改造提升力度,在夯實產業基礎的同時積極探索產業轉型升級新路徑,做好產業轉型升...
要拿出硬作風、健全硬機制、強化硬保障,精心謀劃、精準調度、精細服務,全力推動產業轉型升級,著力構建現代產業體系,奮力...
黃石經信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未來將繼續依托龍頭項目,聚焦產業鏈,通過創新投入提升附加值,以生態協同增強競爭力,以培育壯...
周鋒主持召開全市重點產業發展推進會堅定不移推進“產業倍增”行動為實現趕超跨越發展提供堅實支撐咸寧網訊記者姜明助報道:6...
 
         2025-03-27
               
               2025-03-27
                2025-03-27
               
               2025-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