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不斷深化對生產力發展規律的認識,創造性提出新質生產力這個重要概念和發展新質生產力這個重大任務,深刻闡述什么是新質生產力、如何發展新質生產力等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這是準確把握國內外發展大勢作出的重大論斷和戰略部署,是對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的創新和發展,為新的發展實踐提供了科學指引。“十五五”時期,必須把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擺在更加突出的戰略位置,既要凝聚思想共識,又要進一步探索行之有效的實踐路徑,不斷塑造經濟發展新動能新優勢,把發展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以新發展理念引領和推動生產力躍遷
理念是行動的先導,一定的發展實踐都是由一定的發展理念來引領的,發展理念從根本上決定著發展成效。從世界各國發展實踐看,經濟發展的歷史就是一部思想解放和發展理念更新的歷史。生產力躍遷的基本前提是解放思想、轉變發展理念。從我國的經濟發展實踐看,同樣如此。
1978年,一場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大討論沖破了人們思想觀念的禁錮,為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把黨和國家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奠定了思想基礎。1992年,鄧小平同志視察南方并發表重要談話,回答了困擾和束縛人們思想的許多重大認識問題,又一次解放了思想。黨的十四大明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我們黨對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認識不斷深化,極大地促進了生產力發展。
黨的十八大以來,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我國發展面臨的內外部環境都發生深刻變化。發展的環境變了、條件變了,發展理念自然也要隨之變化。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上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回答了關于發展的目的、動力、方式、路徑等一系列理論和實踐問題。堅持新發展理念,是關系我國發展全局的一場深刻變革。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這五大發展理念不是憑空得來的,是我們在深刻總結國內外發展經驗教訓的基礎上形成的,也是在深刻分析國內外發展大勢的基礎上形成的,集中反映了我們黨對經濟社會發展規律認識的深化,也是針對我國發展中的突出矛盾和問題提出來的。”
新質生產力是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力質態,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生產力發展路徑,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征。如果依然固守落后的觀念,是難以培育新質生產力的。因此,堅持發展新質生產力,不能“新瓶裝舊酒”,特別是在經濟下行壓力較大的情況下,不能一遇到矛盾和困難就習慣性地回到追求粗放擴張、低效發展的老路上去。越是在攻堅階段,就越要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鍥而不舍推動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創新,構建同新質生產力發展相適應的環境和條件。
認識和遵循新質生產力發展規律
規律是指事物之間內在的必然聯系,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存在,決定著事物發展的必然趨勢。任何事物的產生和發展都有其內在的客觀規律。新質生產力由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而催生,以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及其優化組合的躍升為基本內涵,以全要素生產率大幅提升為核心標志,特點是創新,關鍵在質優,本質是先進生產力。實踐中,必須深刻認識和遵循新質生產力發展規律,按規律辦事。
第一,著力推動技術革命性突破。技術革命性突破主要是指通過重大技術創新和顛覆性技術進步,對原有的技術體系產生根本性改變,形成顛覆性科技成果,對經濟社會產生廣泛而深刻的影響。技術革命性突破一般體現為兩種范式:一種是沿著原有的技術路徑產生重大科技創新成果;另一種是跨界創新,即打破原有的學科、領域、行業之間的界限,以全新的開放理念將不同領域的知識、技術、資源深度融合,創造全新技術、提供新的解決方案。
實現技術革命性突破的前提是基礎研究領域的突破。歷史地看,每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都是從基礎研究的重大突破開始的。對此,要強化重大原創性研究和前沿交叉研究,為創新發展提供基礎理論支撐和技術源頭供給。從模式看,既要鼓勵科學家自主選題和獨立研究的自由探索式研究,又要強化有組織科研,以國家戰略需求為導向,通過制度設計和資源整合,組織多學科多領域的科研力量對關鍵核心技術進行協同攻關。從路徑看,既可以沿著“基礎研究—應用研究—試驗發展—產品和服務創新”的路徑推進,又要重視從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家安全面臨的實際問題中凝練科學問題,瞄準未來科技和產業發展的制高點,有目的地破解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領域的瓶頸。同時,還需做好人才供給、資金支撐以及體制機制保障。
第二,著力實現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生產要素是生產過程必不可少的條件或因素。隨著生產力發展,生產要素不僅在數量上持續增加,而且在質態上也發生了躍遷。信息時代的勞動者、生產資料、勞動對象與農耕時代、工業時代相比有本質上的不同,除了勞動力、資本和土地等傳統生產要素,還包括知識、技術、管理、數據等新生產要素。
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能夠大幅提升全要素生產率。與農耕時代、工業時代相比,信息時代的生產要素配置更加復雜,是一個系統工程,任何一個要素發生變化都會影響到整個系統。生產要素有效配置的空間也能夠突破傳統地域限制,配置效率極大提高。實現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需突出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既“放得活”又“管得住”,構建更加公平、透明、高效的營商環境,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建立高標準市場體系,打通束縛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堵點卡點,讓各類先進優質生產要素向發展新質生產力順暢流動。
第三,著力促進產業深度轉型升級。所謂產業深度轉型升級,就是產業技術加速迭代、落后產業被淘汰、新興產業快速興起和發展的過程。促進產業深度轉型升級,需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要及時將科技創新成果應用到具體產業和產業鏈上,根據各地的科研條件、產業基礎、資源稟賦,從實際出發,在補鏈、延鏈、升鏈、建鏈上下功夫。傳統產業不等于落后產業,要加快運用現代技術推動傳統產業改造升級,促進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深入實施“人工智能+”行動。建立和完善科技成果交易市場,推動產學研用一體化,發展科技金融,實現創新鏈、資金鏈、產業鏈深度融合。
未來產業是由前沿技術驅動、處于孕育萌芽階段或產業化初期的產業,具有前瞻性、引領性,代表和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方向。要從技術創新、產品突破、企業培育、產業競爭力提升等方面布局未來產業,加快技術創新和產業化進程,打造標志性產品。同時,鼓勵和規范發展天使投資、風險投資、私募股權投資,發揮政府投資基金引導作用,發展耐心資本,支持未來產業發展。
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方法論
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是一項系統性、長期性工程,需要科學方法論的指引,必須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方法論來指導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實踐。
堅持普遍聯系的觀點。唯物辯證法認為,事物是普遍聯系的,事物及事物各要素之間相互影響、相互制約,整個世界是普遍聯系、相互作用的整體。發展新質生產力涉及社會再生產的生產、分配、交換、消費各個環節,涉及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諸多部門和行業,涉及產業的上、中、下游,涉及基礎研究、應用研究、科技成果轉化以及小試、中試、量產、上市,涉及勞動力、資本、技術、管理、土地、信息、數據等各種生產要素,涉及正確處理政府與市場關系,等等。這是一項極為復雜的系統工程,每一個環節或因素之間都存在著緊密聯系,既相互促進又相互制約,任何一個環節出現“卡頓”,都會影響目標的有效實現。必須用普遍聯系的觀點來認識和處理新質生產力發展中涉及的各方面復雜關系,把握好每一個環節,科學精準制定路線圖、任務書和時間表。
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在復雜事物的發展過程中,有許多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種是主要的矛盾,它的存在和發展規定或影響著其他矛盾的存在和發展。發展新質生產力同樣面臨紛繁復雜的矛盾。在實踐中,面對林林總總的矛盾和問題,需要善于識別和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不能分不清主次、“胡子眉毛一把抓”。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顯著特點是創新,創新涉及各方面的創新,其中主要的方面是科技創新,在科技創新中主要的方面是解決重大“卡脖子”技術,必須堅持問題導向,奔著最緊急、最緊迫的問題去,有力有效開展科技攻關。
把握生產關系要適應生產力發展的原理。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發展新質生產力必須形成與之相適應的新型生產關系。因此,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破除制約新質生產力形成和發展的各種障礙,成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的重要任務。一方面,隨著科技進步和生產力發展,與傳統生產力發展相適應的體制機制不一定能夠適應新質生產力發展要求,有的甚至成為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障礙;另一方面,任何事物的發展都需要在相應的規則之下,否則就可能形成規則真空,出現難以預料的后果。科技創新推進到什么程度,新質生產力發展到什么階段,客觀上都要求有與之相適應的法律法規政策體系。實踐中,必須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擴大對外開放,著力打通束縛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堵點、卡點,實現生產要素在全球范圍內的優化配置。
用好因地制宜這個科學方法。我國幅員遼闊,各地的區位條件、自然資源、產業基礎、科技水平、交通條件、人口狀況、文化風俗等差異較大。這一客觀現實決定了我們不能用同一種方法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必須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一把鑰匙開一把鎖”,體現差異化。既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也不要搞一種模式。必須堅持從實際出發,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類指導,根據本地的資源稟賦、產業基礎、科研條件等,有選擇地推動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發展,用新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前提是深入調查研究,摸清家底,吃透情況,搞清楚優勢和劣勢,找準突破口和發力點,制定切實可行的方案,既要有緊迫感,也要穩中求進、穩扎穩打。
(趙振華?原載《經濟日報》2025年9月10日第10版)
編輯:hushaopeng
上一篇:
把握理論和實踐要求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
下一篇:
將咸寧民間歌曲打造成地域文化的音樂標識(下)
動態平衡中國傳統文化強調中庸之道,為什么要講“中”呢?因為“中”就是保持事物的平衡。在這個時間、地點取得了平衡,到了下...
以主題教育為契機,學深悟透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始終堅持立足實際、科學決策,堅持著眼長遠、打牢基礎,堅持...
發散思維是培養孩子創造力和創新意識的一種重要方法。
咸寧日報全媒體記者王恬其實關注和閱讀《時間簡史》這本書,是一種從眾心理的推動。一個周末讀完了史蒂芬·霍金的《時間簡史...
在這個世界里,傳統美學的感染力不再是孜孜追求的目標,而是以喚醒和照亮人們意識和精神的現代美學為鵠的,展示了散文寫作一個新...
咸寧日報全媒體記者陳希子采訪時間:5月6日采訪地點:咸安區雙龍社區本期悅讀人:郭焰在我上大學之前,沒有手機,也沒有筆記...
咸寧日報全媒體記者陳希子。
編者按:本文作者金土皓博士,原名宋泓錫,法學碩士、在職博士、全日制研究生(在校期間為心理學研究方向),易經起名專家、...
為弘揚科學精神,激發探索科學奧秘的興趣,普及地理科學知識,推進地理科普知識宣傳活動, 2020年12月9日,我很榮幸地被咸寧...
老街開始新一天的重復,濃郁的煙火氣息給了我太多遐想,讓每一個波瀾不驚的日子帶給我踏實、安然。
2025-03-27
2025-03-27